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_中國發展門戶網-08靠設計影像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cedf5d452132.29057365.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執政理念。

中華民族,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人與自然,開啟和諧共生新篇章。

新時代,“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新時代,“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這個旗幟必須高揚。”

十年領航——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十年奮進——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直面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厚重書寫“綠色答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為人類文明永續進步貢獻中國方案。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實踐。

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時近芒種,果熟麥收,萬物競秀。

從萬里長江到九曲黃河,從東北展覽策劃平原到熱帶雨林,美麗中國,江山如畫。

很多時候,回望走過的路,才能看清走了多遠、抵達何處。

就在十余年前,秋冬季節,我國北方一些地區多次遭遇大范圍嚴重霧霾,“PM2.5”成為困擾我們的一個環境指標。“那時,鏡頭里的藍天白云成了稀罕物。”家住河北石家莊市石府小區的資深攝影愛好者王汝春說。

人均自然資源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國,短短幾十年里,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歷程。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在我們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

重要關頭,黨的十八大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在習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報告中,全息投影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治國理政重要內容,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直面時代課題、破解發展和保護之間矛盾的關鍵抉擇——

“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新時代中國共產舞臺背板黨人以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抉擇——

從“謀生活”到“盼生態”,從“日子難不難”到“日子好不好”。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清新空氣、清潔水質、清麗山川。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振聾發聵的“生態三問”——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

“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環境?”

“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為了既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關鍵抉擇——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其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

放眼歷史長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奇藝果影像重要內容。”

全新的歷史方位,全新的歷史重任,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新的趕考之路上的必答題。

這是一道凝重的考題,也是一次深遠的破局。新時代的領路人從容落子:

在“五位一體”總體FRP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條基本方略;

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是一大理念;

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堅戰;

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是一個重要目標。

這“五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包裝設計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朗朗晴空、徐徐清風,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占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

“應對霧霾污染玖陽視覺、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總書記明確要求。

壓減燃煤、調整產業、聯防聯控、依法治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接續推進,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攻堅克難,力度空前。

也正是自2014年起,王汝春堅持每天早上拍攝同一片天空,8年間幾未中斷,“從69歲拍到77歲,藍天照一年比一年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策展’總書記和咱老百姓心連著心!”翻閱已有3包裝設計000多張照片的“天空日記”,王汝春感慨不已。去年,石家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2013年增加197天。

站高望遠,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實招,一錘接著一錘敲。

今日中國,GDP不再是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標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共舉,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這十年,生態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夏日的云南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碧波如鏡,游人如織。

2015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生村,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和當地干部一起“立此存照”,“希望水更干凈清澈”。

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最近兩年水質評價均達“優”,“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美景重現。

眺望祁連山,提醒“要繼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駐足汾河岸,叮囑“讓一泓清水入黃河”;到塞罕壩林場,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赴海南考察,要求“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長,映照初心。

“長遠大計”“千年大計”“根本大計”……諄諄囑托、殷殷寄望,見證著心系人民福祉、牽掛民族未來的深厚情懷,刻印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

這十年,環境保護制度之嚴,前所未有。

“敢于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問題不放松”。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展開,勇敢亮劍。截至目前,兩輪全國督察共受理轉辦群眾舉報28萬余件,絕大多數已辦結或階段辦結,推動解決一批突出環境問題。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策展設提供可靠保障。”

新修訂的環保法“長出牙齒”,成為中國環境立法史上重要里程碑。

河湖長制、林長制全面落實,把河道當街道管理、把庫區當景區保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實現山水“長治”。

《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相繼出臺,場地佈置數十項改革方案接連實施,構建起生態文明體系“四梁八柱”。

這十年,生態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

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派出專項整治工作組入駐陜西,1194棟違建別墅被徹底整治并復綠。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城拔寨的拼勁,向污染發起總攻。

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去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增至87.5%;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增至84.9%。

以系統治理的理念、科學保護的舉措,推進一體化整治。

2013年,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4年后,將“草”納入這個體系。去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強調一字之增:“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系統治理理念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機勃勃。

這十年,公眾參與范圍之廣,前所未有。

揮鍬鏟土、提水澆灌……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的植樹點,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連續10年同大家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這既是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

植綠護綠、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光盤”行動……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在人,改變在人。“綠色”成為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也成為生活方式、行為方式。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相伴攜行。一幅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鋪展開來,中國式現代化厚植綠色底色。

——大江大河大保護,卸下生態重負的母親河奔騰不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慶、武漢、南京,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鄭州、濟南,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高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江河戰略”。如今,長江干流全線保持Ⅱ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到今年8月將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

——森林草原綠意濃,得到休養生息的廣袤大地煥發生機。

“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

伐木工從“砍樹人”變成“看樹人”,“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儲量日豐。十年來,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

包裝盒民們退牧還草呵護“地球皮膚”,“風吹草低見牛羊”景象漸增。“十三五”末,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至56.1%。

——綠色轉型動力足,趨向清潔低碳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

“調整經濟結構和舞臺背板能源結構,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負荷。”

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發展壯大,逐步成為支柱產業。去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到56%,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升至25.5%。十年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2011年至2020年,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8.7%。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與環境指標逐步走向雙贏。”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賀克斌說,以前國外專家來中國做報告,常會拿出一張發達國家喇叭口形圖表,顯示GDP、各類工業產量增長的同時,污染物濃度在下降。“2013年以前我們拿不出這張圖,現在我們拿出來了。”

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的埃里克·索爾海姆評價,中國經驗可幫助其他國家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而“最重要的經驗,就是中國高層領導對環境治理的堅定決心和整體規劃”。

(三)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深刻影響世界

當冬奧盛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遇相融,會向世界展現怎樣的精彩?

一段賽道改變施工計劃,只為保護一株無法移植的古樹;一簇“微火”點燃火炬,碳排放量僅為傳統方式的1/5000;一品牌活動條特高壓穿山越嶺,“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賽時全部場館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四個辦奧”理念中,“綠色”居首。2017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他囑托“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今年1月,置身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他要求“發揮好這一項目的技術集成示范效應”。

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為奧林匹克運動樹立新標桿。

“一起向未來”的主題口號,穿越山海,引發共鳴。啟動儀式這是今日中國向世界發出的時代強音,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奧林匹克運動領域的生動詮釋。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

警鐘長鳴:2011年至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全球約100萬種動植物物種受到滅絕威脅……國際組織發布的《與自然和平相處》等報告警示,地球家園面臨危機。

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社會,70多億人猶如生活在同一艘大船上的200多個船艙里,必須同舟共濟。

習近平主席給出中國方案:構建人開幕活動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主張,激蕩全球回響。

聚焦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系統闡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啟動儀式內涵與核心要義;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強調秉持生態文明理念,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主張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

有中國主張,也有中國擔當。

“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大國之大,不在于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中國以實實在在的綠色行動,為加強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注入強大動力,發揮引領作用。

為地球降排放,開互動裝置啟碳達峰碳中和系統性變革——

“地球是個大家庭,人類是個共同體,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要合作應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

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大型公仔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全面展開,蹄疾步穩。

“在氣候變化上,我們采取的行動就是本著愚公移山的精神。我相信這是一條正確的路。”習近平主席說。

為萬物謀和諧,推動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

“同心協力,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為國際社會應對挑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注入信心和動力:

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態保護事業;向津巴布韋、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提供野生動物保護物資;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落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總體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強有力支持者和貢獻者,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對各國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至關重要。”《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說。

為世界添福祉,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潔白的婚紗,幸福的笑臉。一條與山川同美的鐵路,成了許多老撾新人拍婚紗照的外景地,刷屏當地社交媒體。

“發車!”去年12月,在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共同見證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正式開通運營。設計人員曾出臺60多個方案,研究線路總長約1.4萬公里,繞避自然保護區和環境敏感點,環保低碳成為沿線43攤位設計個車站的共同特色。

中國已與31個合作伙伴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持續造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各國人民。

呵護全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中國貢獻著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

清潔能源系統,全球最大: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1億千瓦,相當于近50個三峽電站。

新增綠化面積,世界最多:2000年以來,為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居世界首位。其中,四成以上來自人工造林。

當云南亞洲象北移南返的畫面溫暖世界,當塞罕壩、庫布其的荒漠化治理經驗廣泛傳揚,當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把降碳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戰略方向,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亮麗名片。

最早提出“綠色GDP”概念的學者之一、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為,“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主任德欽次仁說,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中國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可以作為指引全球戰略方向的典范。

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出席大會的官員和專家高度評價“中國生態文明理念走向世界”。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承載著中華文明獨特基因和鮮明民族特色

思想之光指引偉大實踐,總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這次大會總結并闡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確立,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總書記特意提到十余天前召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我在會上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閃耀真理光芒,“人與自然”是重要篇章。

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奇藝果影像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是恩格斯的名言。

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諸多契合之處。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娓娓道來。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去年春季在朱熹園駐足凝思,習近平總書記一席話意味深長: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平面設計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如何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